•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黄浩立:回到人文艺术彼岸,敢同当下世界共在
黄浩立:回到人文艺术彼岸,敢同当下世界共在
发布时间:2022/4/6 22:21:24| 编辑:宁大科院校友办| 来源:本站

黄浩立

人文学院2011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


原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硕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

青年策展人、艺术评论人


一、追忆母校


“2011年从昆明来到浙江宁波,一路上的抉择和思考都在关于最终选择的专业问题上游移不定,当然最后的笃定不仅来源于第一个学期我和班主任郑晓芳老师的专业交流和沟通,随后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基本上都是国内名校中文系毕业的老师,从他们的专业水平、人文思性、审美情趣到生活智慧中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和精神价值。记得当时虞艳丽老师在对我学生工作时期给了很多启发和指导,那时候所有的工作和历练都成为了现在做艺术策展的一些铺垫。

大三阶段,我萌生了考研的想法,那个时候自己选择的方向偏文艺学和美学,这一点与自己后来选择做艺术学理论并不矛盾。

在这里,我要感谢在本科阶段很多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美学相关课程的铺垫才让我有了扎实的基础和考研的勇气。

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艺术史论学习期间,除了更深化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之外,我更积极地参与到了当代艺术的实践和批判中去。

研究生时期,特别有幸参与了当代影响力非常大的艺术家徐冰老师的展览,这也是在理论进入实践的一次最佳体验。”


640.jpg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志愿者

640.jpg

   2018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徐冰老师“思想与方法”布展

640.jpg

2018年获得国家奖学金

640.jpg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到基层工作”优秀毕业生


二、高校就职


“2019年硕士毕业,我决定从北京前往四川成都工作,就职四川传媒学院,主要承担了《艺术学概论》、《艺术社会学》等相关课程教授。

在这期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自我提升:一是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深化,对专业学科的再认识并结合课堂理论和课外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二是在高校教书的生涯中,大学的教学认知观念不仅在于高水平的讲解能力,最重要是如何在‘美育’问题上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关心生命,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意义的塑造。

大学老师的社会身份及其个体认同在相对意义上给了自己更多的自律和要求,但这对于‘修己利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密切相关,这也是对两年职业生涯的一个感受。

在课堂之外,一系列工作也都基本从理论转化到实践,我也会带领学生去参与和实践,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也有了更浓厚的兴趣。疫情期间,我组织学生策划了一次线上摄影展,为疫情中的每一个个体带去了温暖和关照。”


640.jpg

公共美育的公益讲座后与同事和学生合影留念

640.jpg

2021年带领学生到四川传媒学院新校区

传媒博物馆上实践课


三、清华深造


“2021年我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最后决定辞职读博。这个机会对自己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并且对于自己未来规划而言,高校深造取得博士学位也是必经之路。

在清华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个体会在于自我认知的发现和不断地自我超越,很多时候学习已经是家常便饭,更重要的是思路、方法和转化能力,如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深化自己研究的领域,如何在跨边界的视野中拓维自己思考的问题,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

社会学学者项飙教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直接性地在自我认知和方法实践问题上给了我很大程度上的启发:一方面对公共艺术的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也在调整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和胸怀格局。

未来在公共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中如何关注更多的公众问题和普遍性问题这是一个出发点,同时也是公共艺术如何解决更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指向目标;另一个在公共美育的社会聚焦点上如何塑造更人性化、更趣味性、更参与式的体验和互动这是公共美育脱离说教而变成另一种生活体验的转型;还有,在公共艺术与乡村振兴的问题上这也是一个亟待完善其内在弊端和自我系统更新的过程。”


四、个人成就


本科阶段

• 在学院学生会参与工作

• 在学院校团委参与工作

• 在学院新闻中心参与工作

• 荣获一等奖学金

• 荣获三好学生

• 荣获优秀学生干部

• 荣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

• 荣获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校级SRIP优秀成果

• 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举办的“五月浪潮”等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和导演


研究生阶段


• 申请到国内顶尖的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览部实习

• 聚焦现当代艺术现象和意识形态研究,并发表了十篇专业论文

• 在国内知名的艺术平台“雅昌艺术”担任特约撰稿

• 在国内知名的艺术平台“艺术中国”担任特约撰稿

• 荣获国家奖学金

• 荣获两次一等奖学金

• 荣获优秀学生干部

• 荣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到基层工作”优秀毕业生


就职阶段


• 为艺术馆和社会公众、社区做了公共美育的公益讲座

• 策划成都在地艺术家的艺术展览

• 申请对成都城市文化的研究课题

• 2021年十六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年会暨全国大学生创意策划大赛指导三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第三名、单项奖和优秀奖


五、学术项目


1、参与《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馆藏器物的分类与整理》项目,负责部分民间水陆画部分的整理及文字编撰工作

2、参与《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馆藏器物的分类与整理》项目,负责部分民间水陆画部分的整理及文字编撰工作

3、申报四川传媒学院校级课题“城市‘生命感’的当代重塑——网络在线课程 《艺术节与城市文化》个案研究的路径与启示

4、参与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之《中国当代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并担任项目组成员


640.jpg

2018年《山东乡忆民俗文化博物馆馆藏器物的分类与整理》项目组在山东实地工作


学术会议及论文发表

2021年

复旦大学:“战后法国思想与当代艺术理论的变动”

论文:《重要的不是推翻与重建:德勒兹对当代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的潜在与可能》

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

论文:《从意象本体到观念反思——安塞姆·基弗艺术品格中的“净寂”浑响》


2022年

北京大学“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第十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

论文:《持存、混融与重置:公共艺术介入菜市场的审美引导与场域自治》

华东师范大学:“认识元宇宙:文化、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学术论坛

论文:《断裂的抹平,意义的抽空——元宇宙语境下公共艺术何以转化》


六、个人感悟


“在这里继续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学人文艺术到底有什么用的现实问题。

当这个问题面对现实语境、当下问题和精神危机来临的时候是再好不过的机会。那么,回到人文艺术的彼岸,不仅是一种对自身专业的自我认同,更是来源于心灵深处的共鸣。人文艺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非功利性、非实用主义、非排他性,这一点足以能够让我们在技术时代的后人类时期一一证明。

当元宇宙成为一种未来世界的可能性,惶惑、迷失与不安随之而来;当消费社会以更大隐形的资本力量在吸粉、抓流量和欲望消费的时候,那个真正的我已荡然无存;当疫情到来,整个世界进入到失序状态,人在与病毒抗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数据化的生命,这更需要回到人文艺术中去反思。

人文艺术的彼岸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并不是逃避。而人文学者更大程度上具备的还有一点则是如何敢于同当下实在“共在”。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具备反思的意识、批判的能力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杞人忧天。

“共在”源自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四章中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援引这个概念毋宁是在失序状态下人自身与世界、社会和他者的救赎之路。“共在”也构成了一种本质结构,进而让我们可以通过人文艺术作品在回应社会问题、照见自我内心、批判现实世界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想,敢于世界共在的背后就是如何去思考远方的苦难,这一点从苏珊·桑塔格那里可以找到拒绝所谓天真、肤浅或享有一定意义上无知或意义缺失的能力,在战争、灾难、问题之后我们需要寻回一种共情能力,并将之成为另一种精神的慰藉,这是人文艺术学科的意义所在。”